案例
在肿瘤科治疗效果很好的王大爷出院不久怎么又回来了?刚刚结束结束1周,效果不错,怎么没到治疗时间又返院呢?原来大爷此次是因为右下肢疼痛、肿胀而再次返院的,经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大爷有了深静脉血栓形成。
细心的医生询问王大爷以后才知道,在家这几天里,大爷几乎全天卧床休息,看电视,除了去饮食和去卫生间以外很少活动。其实,这样的病例在肿瘤科还真的不少。有文献报道,肿瘤患者并发血栓发生率约在1%~1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至少增加4-6倍。
通常来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血行停滞,血管伤害和血液的高凝固状态三个原因。
血流停滞: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脓毒血症、癌肿的压迫等因素,均可以引起血流黏滞度改变以及血流中出现“湍流”的现象发生,这些均致使静脉血流淤滞,血栓就容易形成。
血管伤害:肿瘤的生长是浸润性、破坏性的,时常会侵犯血管壁,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内皮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损伤,这些损害都会使得静脉血管壁发生异常形态改变,导致一种称作“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凝血蛋白质在血管内过度积聚,这些都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
血液的高凝状态:50%~70%癌症患者都可以在实验室检查中发现血液具有高凝固的状态。这种高凝状态主要缘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自身生成的促凝因子,或刺激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释放促凝因子,这些促凝因子是导致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罪魁祸首。
因此,从上边的三个因素看来,肿瘤患者自然就成为血栓形成的最易发人群!
其实,说到血栓的形成并不是重要的。如何预防肿瘤相关的血栓症形成才是重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防很重要”!
运动与锻炼最重要。适当的锻炼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关键,没有什么措施比运动更加能够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的。
调整饮食结构,平衡饮食。饮食中主要以低胆固醇、低脂、低盐、低糖为宜。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及血压,对于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这些疾病则需要及时就医诊疗,听医生的处理则是最聪明的选择。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杂豆等新鲜食品,少食用加工食品也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维生素C、B、E、K等对预防血栓的形成有益,这些成分即可以在日常的平衡饮食中获得,也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医生的指导通过药物补充,尤其是对于接受抗肿瘤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有的时候饮食状况不是很好,就是必须做好必要的非食物来源的补充。
戒烟戒酒,可适当饮茶。香烟中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有损伤作用, 可促进高凝状态发生, 癌症患者应该越早戒烟越好。少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每日约2两红葡萄酒),但酒精为促癌物质,建议肿瘤患者戒酒。茶叶中含茶多酚等茶碱成分, 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促进血小板中cAMP浓度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保护心、脑血管正常功能。
由于高凝状态的普遍存在及栓塞的高发生率,部分学者主张肿瘤病人一经发现就应抗凝预防治疗,对如手术后、化疗中、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更应积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
抗凝药物包括: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
阻止纤维蛋白形成药物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前列环素,波立维等。华法林为抗凝的老牌药物,价格低廉,疗效确定,缺点是需定期监测INR水平,且许多其他药物及食物都可能影响华法林的吸收。低分子肝素同样疗效佳,不需监测INR值,但因需每日皮下注射,使用较不方便。利伐沙班为口服制剂,安全性好,使用方便,无需监测INR值,但价格较高昂。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影响纤维蛋白沉积和溶解,阿司匹林、前列环素、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血小板-内皮相互作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保护正常细胞免受肿瘤破坏,减少肿瘤转移。
由此看来,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存在高凝状态,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注意加强抗凝、预防血栓形成是非常有意义且必要的,但大部分肿瘤患者自身并无这方面认识,需要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