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构建医改利益共同体的深圳探索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13日 09:11    作者:     来源:     点击:

3月6日下午,翠岭社康中心在附近的商场门口举办一场大型义诊和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活动。70岁的罗阿婆特地来到现场,找到正在义诊的罗湖医院集团肿瘤内科主任高文斌,因为阿婆“怀疑自己得了脑瘤”。

高文斌一询问,阿婆经常头痛,去过医院检查,但没发现肿瘤。根据阿婆的CT和症状,高文斌判断阿婆应是典型的脑血栓导致头痛。于是,他把阿婆推荐给同时义诊的神经内科医生。“其实阿婆不应该来看专科,直接找全科医生先进行疾病筛查,能给予她更多的帮助,并对她的健康进行管理。”高文斌说。

专科医生下社区,推动家庭医生服务,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当前,一场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变革正在深圳进行。这一变革正合乎“健康中国”的目标方向。

此前一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家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在深圳,这一切正在实现。以罗湖医改为样本,将公众健康的“防线”前移,构建基层医疗联合体,重新配置医疗资源,强化社区医疗机构及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中的“权重”,通过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改革,将医生、医院与民众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最终形成合力,达到公共基本医疗服务的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市、区两级财政对罗湖基层的财政总投入为9212万元,按辖区常住人口95万人计算,人均投入约106元(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0元/人)。与此同时,罗湖医院集团院办院管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辖区基本医保参保人在集团社康中心的诊疗量占比由51.47%上升至60.3%,而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提高30%。

罗湖正用事实证明,便捷的基础医疗服务介入民众的健康管理,可以减少大病、重病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全社会的总体医疗花费。一年来,“罗湖模式”也得到了国家、省、市各个层面的高度认可。

如今,这场“战役”已经扩大到全市。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罗湖模式为样本,深圳正在全面深化医改,大力推进“健康深圳”建设。

观点

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会让医院想方设法去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减少门诊,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医院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疑难疾病和重症治疗上。健康中国应当从“以医疗为中心”,变成“以健康为中心”,这种转变需要模式的创新,而罗湖的探索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构建区域性的医疗集团主要是为了打通医疗资源配套通道,整合区域医疗资源。这个基层医疗集团不是要做大,而是要把医疗资源下沉;也不是要把集团内的公立医院做大,多收病人,而是要保基层、强基层,实现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在推动分级诊疗过程中,市属医院和区级医院的功能定位要明确。市属医院的定位是区域医疗中心,要积极参与“医联体”的建设,其作用主要是培养人才,发挥技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医联体”带动区属三级医院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区属医院的功能定位是社区服务,通过技术进步,带动社康的发展,带动家庭医生服务。

——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

1.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基层为中心”

全市推广罗湖模式 拟建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

“中国医改之路千万条,但方向只有一个,就是保障人民健康。”深圳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兼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喜琢说。

50岁出头的居民隋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对他来说,每次上大医院看病既折腾,又花钱,血糖也一直控制不好。2016年4月20日,湖景社区一批居民与罗湖医院集团湖景社康中心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隋先生是其中一员,全科医生陈章成了他的家庭医生。

自从有了专属的家庭医生,隋先生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了。“签约后,针对我的糖尿病,陈医生为我做了全面体检,并给我调整了用药。”除了糖尿病,隋先生同时伴有酒精依赖、失眠、焦虑等多种病症。如今,每隔几周,隋先生就会去湖景社康找陈章做检查,管理自己的健康。他的糖尿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陈章也正在从其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等多方面分析他失眠、焦虑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管理他的健康。

过半罗湖人有家庭医生

过去一年里,像隋先生一样,罗湖区有46万居民——差不多是罗湖常住人口的一半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了一名专业的“健康导师”。

让老百姓对社康和家庭医生从不信到相信,从信赖到依赖,始于2015年罗湖区启动的这场以“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为目标的医改探索。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罗湖把所有区属公立医疗机构整合成一体化的医院集团。整合辖区医疗资源,让医院与基层社康成为一个共同体,推进医养融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同时,做强社康中心,高薪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推出家庭医生服务,并建立了专科医生工作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社康中心诊断水平,让居民健康有了“守门人”。

“家庭医生是分级诊疗的重要突破口。”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说。2016年,深圳社康中心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4%,家庭医生服务新增签约人数约80万,总数达到270万人。其中,慢性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48.24万人,签约率达到61.3%。他指出,到2020年,深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实现全覆盖,“要让市民更便捷地享受到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要成为市民健康管理的“经纪人”,市民在有健康方面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将是自己的家庭医生。

“医改重点不是做大医院”

1月中旬,广东省卫生计生工作会明确要求在全省城市主要推广以罗湖模式为代表的紧密型医联体。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到省卫生计生委看望慰问时也指出,推动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医联动,这是发展方向,罗湖模式完全可以推广。

2月10日,罗乐宣表示,深圳今年将总结推广罗湖医改模式,全市各区要加快谋划和布局基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联体,建成10家以上基层医疗集团,区属医院将与区域内的社康中心结成紧密型医疗集团,实行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连锁式运营管理,打通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关卡。为了“强基层”,深圳继续加强社康中心能力建设,今年将推动在每个街道建设1家一类社康中心,在300家以上社康中心建立专科医生工作室,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

“深圳医改的重点不再是把基层医疗集团和公立医院做强做大,而是要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基层为中心’转变,下大力气抓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说,通过社康这个健康枢纽,真正做到预防和疾病管理,把医疗的战线前移。

2.从“保医疗”转向“保健康”

居民越少生病 医生收入就越高

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下,对医院和医生来讲,病人越多、病情越重,手术做得越大,收入就越高。但这就导致医院(医生)愿望与百姓健康利益背道而驰,医患矛盾日益激化。

3月6日,在全国两会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健康中国”这一目标需要一个统筹协调的政策去推进改革——医院希望增加收入,医保要控制医疗费用,病人希望少花钱,政府希望投入产出成正比。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政策,来实现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呢?

令其欣慰的是,在全国两会前夕的深圳调研中,他找到了答案。2月23日,王国强来到罗湖调研深圳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他发现,罗湖医院集团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了“医疗共同体”,并开展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改革,把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用有限的健康花费获得更好的健康收益。

倒逼好医生下基层

医保支付方式变革是罗湖医改“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以上一年签约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为基数,社保将费用打包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如果医院集团在健康管理上做得好,居民花的医疗保险费用就会比上年少,那么节省下来的这些钱就可以留给医院集团,奖励给医生。“比如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去年管理100个高血压病人,有5个发生脑出血,花了100万元,今年管理得更好,只花了60万元,那么节省下来的40万元就归团队所有。而如果管理得不好,发生了10个脑出血,那么团队就赔了。这就迫使医疗机构积极主动去做疾病预防。”孙喜琢形象地说,这就是“总额预付、结余奖励”。

以医保支付改革为抓手,罗湖让公立医院、社康中心、医生和患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倒逼医院主动把好医生下派到基层,提高基层服务水平,把签约居民的健康管好,由“保医疗”转变为“保健康”。医院的病人越少,居民越健康,医院收入就越多,医生薪酬就越高。

改革一年多来,罗湖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的医务人员增加35%,集团院办院管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辖区基本医保参保人在集团社康中心的诊疗量占比由51.47%上升至60.3%。而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提高30%。“虽然一年的试点还不足以评价改革的成败,但从病人的流向来看,社区首诊比例明显提升,这意味着改革还是初有成效的。”李创说。

形成医改利益共同体

“未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的核心还是机制问题。”李创说,“健康深圳”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医院多收病人,而是促进人民的健康。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能否形成利益共同体?这需要深圳加快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收费制度的改革,清除过去机制体制的弊端,“让医院主动提供健康服务,从‘保医疗’向‘保健康’转变。”而在机制再造方面,“罗湖模式”无疑给深圳提供了样本。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建设“健康深圳”的重要动力。李创表示,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方面,深圳将在基层医疗集团推广罗湖的“总额预付、结余奖励”改革,在南山区人民医院等单位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改革试点。

更重要的是,今年内深圳还将建立合理的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机制。“原来的补助标准是粗放型的,根据每个社康中心提供的服务量进行补助,以后补助的标准要以服务的落实程度和老百姓的满意度为依据。”李创说,补助的范围也扩大到社会办医疗机构,要调动所有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要让老百姓的健康真正受益。”

3.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

28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贯穿生命全周期

3月5日上午,南山慢病院南油社康中心的周医生在社区开展了一次“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可能致残”的健康讲座,为居民和病友传授糖尿病的“防治三部曲”。68岁的刘奶奶带着老伴来到现场,听得非常认真。

“社康的医生经常搞这些健康讲座,我每次都会来。”刘奶奶笑着说。周医生是她的家庭医生,只要社康一举行健康讲座和活动,都会通知她。听完讲座,刘奶奶已掌握了周医生的糖尿病“防治三步曲”:第一步要调节饮食,加强锻炼;第二步戒烟戒酒戒糖,保持健康的生活好习惯;第三步坚持服药,定期体检。她还把学到的这些健康知识告诉儿子,“要他们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戒烟戒酒,这样不容易患糖尿病”。

刘奶奶还从社康中心得知一个好消息——65岁以上常住老人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又开始了。她还发现,今年的免费体检增加了胸片和中医把脉这两个新项目。

将健康服务关口前移

事实上,像南油社康中心这样的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一系列健康计划正在深圳普及。比如为有效降低老年人群流感和肺炎的发病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从2016年起,深圳就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

“建设大医院不等同于提升国民健康。”孙喜琢认为,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把医疗当成卫生,把医院当成医疗,应该把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到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

在罗湖,每年都有不少老人跌倒摔断骨头,需要去做置换股骨头的手术。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罗湖医改启动后,他们转换思维,在社区里建了很多防摔倒的设施,并给60岁以上辖区居民家庭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减少了老人摔跤的几率,从源头上预防了疾病的发生。他们还通过基因检测和传统方法为居民筛查癌症。社康中心开展了讲座、义诊等健康活动,对老人、儿童、妇女和重症精神病等重点人群进行预防保健服务。到小学给孩子们免费上健康课,为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免费牙科窝沟封锁手术等。

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就要将健康服务的关口前移,让老百姓不生病。“医疗卫生服务要贯彻预防为主,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整合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服务项目、服务链条,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罗乐宣说。

3年后人均寿命提高两岁

为了让市民“不生病、少生病”,市卫计委制定了《深圳市免费卫生计生服务项目规程》,以全市社康中心、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计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为市民免费提供28项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了胚胎期、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基本贯穿了市民的全生命周期。

“我们要扭转当前的工作方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罗乐宣说,深圳将通过实施市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推行健康社区、健康学校,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未来,深圳还会根据健康需求逐步扩展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卫生项目,并把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到全人群。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0年,市民生活将更健康,少生病,命更长。人均期望寿命将从现在的79.7岁进一步提升到81.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来源:《南方日报》

策划:吕冰冰 张玮 张东方

统筹:吕冰冰

采写:记者 向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