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孙喜琢:罗湖医改是健康中国一面旗帜 | 口述罗湖第38期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8日 09:32    作者:     来源:     点击:



孙喜琢

1963年出生,黑龙江人。罗湖医院集团党委书记、院长,被誉为罗湖医改的“操盘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医院优秀院长”“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述时间:2023年1月6日

口述地点:罗湖区人民医院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

罗湖医改千条万条,但核心就是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2015年8月20日,在罗湖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罗湖医院集团挂牌成立,标志着罗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正式拉开大幕。8年多实践,罗湖探索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以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为核心的紧密型医联体改革模式,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如今,医改“罗湖模式”已经成为健康中国的一面旗帜。


01

50岁从东北跨越3000多公里南下深圳

罗湖有我实现梦想的土壤

我常说,男人到50岁,人生要清一次零。这个想法,成为我与深圳、与罗湖结识的机缘。

2014年,我刚过50岁,已经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担任院长11年。这期间,医院床位数从700张增加到 2350张,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老牌三甲医院”。但是,每当我走进病区,发现尽管床位增长了3倍多,仍会听到有患者问“能不能在走廊加床”“可以不可以加个号”。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的观念也由此发生巨大转变——医院不是越大越好,而应该是患者越少越好。但是,如何改变当时医疗服务重治疗轻预防的现状,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我没有找到对策。

巧合的是,此时,深圳市罗湖区向我伸出橄榄枝,邀请我出任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除了被罗湖“三顾茅庐”式的求贤诚意所打动,更令我心动的是,我了解到罗湖区人民医院有院办院管的社康中心。当时,全国城市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普遍处于竞争关系,罗湖这种机制非常罕见。我想,这不正是在基层做老百姓健康管理的抓手吗?罗湖的这种机制可以支持我的想法,那里有我实现梦想的土壤。

孙喜琢为居民科普健康知识

2014年4月6日,抱着人生清零、从头开始的心态,我独自从东北跨越3000多公里南下深圳,正式上任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2015年8月20日,罗湖医院集团成立,由我出任院长。罗湖区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慢病院、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5家区属公立医院和当时的23家(现已45家)区属社康中心进行整合,形成“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紧密型医联体。

02

罗湖医改鲜明特征是强基层重社康

将更多资源向基层和预防倾斜

罗湖医改提出,医疗卫生服务要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如同在平静湖面抛入一块石头,激起巨大涟漪。全国医院同行、集团内部员工、辖区居民等纷纷传来不同声音,甚至有人问我:老孙,你说让老百姓少生病,那办医院干什么,你将来还有患者吗?

说实话,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曾经甚至想到会不会“一世英名毁于罗湖”。但是,罗湖区委、区政府支持医改的决心和力度给我吃下定心丸。原本,罗湖几家区属公立医院各自独立,都有独立院长,行政级别相当。罗湖大刀阔斧改革,聘任我为集团唯一法定代表人,充分给我改革授权。原罗湖区卫健局局长郑理光和我一道奔赴全国各地求贤,短时间内吸引一批医学精英人才南下,为罗湖医改储备了充足的人才

8年多实践,罗湖医改逐渐摸索出“医防融合”“医教结合”“医养融合”三大抓手,旗下5家区属公立医院与45家社康中心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构建起完善的分级诊疗网络,让居民“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社区”,在家门口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罗湖医改的鲜明特征是强基层、重社康,将更多资源向基层和预防倾斜。比如,罗湖医院集团与区疾控中心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起“防治管一体化”体系,实现双方人员无缝对接;集团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连续3年每年引进30名全科医生充实基层,重要任务就是开展疾病早期筛查;集团医护人员积极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集团与区关工委合作推广“宝宝手卫生计划”,成为提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的品牌活动等等。

03

3年疫情是对罗湖医改成果的检验

凭借强大整合力实现人财物高效运转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场重大考验。得益于罗湖医改对医疗资源配置和运作体制的重塑,罗湖医院集团凭借强大的整合力,实现人、财、物高效运转,成功应对多轮新冠疫情袭扰。可以说,3年疫情是对罗湖医改成果的检验。

罗湖医院集团一线开展疫情防控

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实验室是深圳首批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实验室之一,日检测量可达40万例,高峰时期集团有2900名员工分散在罗湖的大街小巷采样。集团组建“平战结合”新冠疫情保障队伍,确保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到位、快速流调,高质量完成任务。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面对发热高峰,集团通过摸底旗下医疗机构问诊量,科学研判辖区发热人员数量,设计出每天高峰时期可容纳3万人次的发热门诊,并组织3支医疗突击队,随时应对重症患者救治。由于准备充分,辖区发热高峰很快平稳度过。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期间,医疗机构普遍面临医护人员不足的困难,罗湖医改中大力推进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团的全科医生奋战在核酸采样、溯源流调、发热门诊、重病救治等防控一线,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了贡献。


04

罗湖医院的种子向全国播撒

在很多地方落地生根

罗湖医改8年,辖区居民感受如何?数据是最好的回答。据相关统计,罗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9.30%提高至2021年的54.99%;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比例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24.09%提高至2021年的42.19%,2017年以来,脑卒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罗湖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年龄从2015年的62.08岁提升至2021年的66.34岁。罗湖区人民医院医保患者自负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看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罗湖医院集团翠竹街道社康全科医生在为患者看诊

同样,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方,无论是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罗湖医改以来,集团医护人员普遍感受收获满满,概括起来有“三个提升”——收入提升、专业能力和眼界提升、职业荣誉感提升。如今,罗湖医改在

全国名声响亮,集团员工对外自我介绍时,往往引来赞美和羡慕的声音,自豪感油然而生。

2017年全年,我们接待了全国各地1万多名前来取经的同行,罗湖医改的种子借此向全国播撒,并在很多地方落地生根。以山西省为例,当地在借鉴罗湖医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将全省县级医院整体打包,构建起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取得很大成功。

罗湖医改还走向海外。2020年,医疗领域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以独立篇幅进行详细报道,称赞罗湖医改是建立医联体和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成功试点。


05

不负这座城市这个时代,8年探索让我

实现“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梦想

50岁南下深圳,如今距离退休只有数月时间。这8年多来,罗湖给了我探索实现“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梦想的机会。能在这个改革开放策源地进行一番探索,为行进中的健康中国建设积累一点经验,我备感光荣,感到不负这座城市、这个时代。

罗湖医改能取得一系列成绩,得益于“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居民的包容和认可,为罗湖医改创造了成长的沃土。有一次,我与深圳著名音乐人何沐阳交流,我开玩笑说你写个曲子《深圳,我来晚了》,表达我晚来了的“遗憾”。我想,如果我继续留在北方,到现在仍然会是一名知名医院院长,但是不会有我所探索的医改。

长期以来,我最重视的是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平时,我会经常到罗湖的社康中心转转,有时坐门诊,有时看能不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一来二去,就和居民们熟悉了。每次一到社康,居民就指着我说,你看,老院长又来了。

去年初,罗湖医院集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共同研究制定罗湖医改3.0版本,核心在于结合健康中国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万事贵在坚持。我衷心希望,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罗湖医改的接续者能够不忘初心,将“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医疗之路、医改之路、健康之路,坚持走下去,继续当好罗湖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黄洋

转载自深圳特区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