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育儿知识|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别慌!看看儿科医生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9日 15:51    作者:     来源:     点击:

罗湖互联网医院

有一位家长
咨询儿科医生
患儿下面这个结果
问是否需要使用无乳糖奶粉?

针对这个咨询

罗湖医院儿科医生

先为大家科普一下

关于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的相关知识


1、乳糖基础知识介绍

哺乳动物乳汁中双糖碳水化合物占极大比例,其中以人乳中含量最高,约占7.2g/100mL。

乳糖是双糖碳水化合物其中之一,主要负责为婴幼儿提供能量,还是婴幼儿脑部发育的必需物质。

婴幼儿摄入乳糖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刷状缘会分泌大量乳糖酶,将乳糖进行分解,最终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继而经过细胞主动转运吸收进入血液。

未被小肠吸收的乳糖会进入结肠,在乳糖酶活性低的个体中,最高达75%的乳糖会未经小肠吸收便直接进入盲肠,具体取决于乳糖摄入量。乳糖在结肠内被肠道细菌转变为短链脂肪酸和氢气。

如果有大量乳糖的吸收不良,或者存在增加肠道敏感性的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且有中等程度的乳糖吸收不良,则乳糖及其发酵产物的累积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症状。

小肠乳糖酶活性低的患者中,结肠菌群可调整适应持续摄入乳糖,从而有助于降低乳糖不耐受症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群中发现了乳糖酶缺乏。乳糖酶缺乏的患病率在6岁以下儿童中较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2、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指因小肠乳糖酶的相对或绝对缺乏,患者摄取乳糖或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相关症状(腹痛、腹胀感、肠胃气胀、恶心、腹泻)的临床综合征。

摄入乳糖或含乳糖的食物后,即使无明显的吸收不良,也可能发生这些症状。

奶及奶制品中糖分主要是乳糖,奶制品包括奶、奶油、冰淇淋、酸奶、乳酪和黄油。
3、什么是乳糖吸收不良?

由于乳糖酶缺乏,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小肠吸收。

单纯性乳糖吸收不良不应导致体重减轻或营养缺乏。
4、乳糖不耐受与乳糖吸收不良与什么关系?

乳糖不耐受

不一定

与乳糖吸收不良相关。

乳糖吸收不良

不一定

伴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乳糖酶的数量和活性,直接影响乳糖的消化和吸收效率,当出现乳糖酶缺乏时,小肠不能及时有效地消化摄入的乳糖,则出现乳糖吸收不良症状,若期间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即诊断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酶缺乏患者中约有 20%左右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且受个体差异影响,乳糖不耐受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明显差异,不耐受严重程度还与残余乳糖酶活性、进入肠道乳糖量、胃排空速率、肠转运时间、肠道细菌发酵乳糖能力等因素有关,因此也可得出乳糖不耐受患者乳糖酶缺乏程度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

5、乳糖不耐受或吸收不良有哪些病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与乳糖酶基因突变有关。出生后短期即可发病,首次食奶后即有明显腹泻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缺失,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早产儿群体中较为多见,又被称为相对乳糖酶缺乏症。胎儿的乳糖酶活性在妊娠后期升高;因此在妊娠期28-32周出生的早产儿乳糖酶活性较低。多为暂时性,随着新生儿肠道逐渐发育,乳糖酶数量、活性都会有所提升,乳糖不耐受症状也相应改善。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此病症通常由其他疾病影响,导致患儿出现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多为小肠黏膜疾病或全身心疾病,如胃肠道感染、慢性腹泻、手术损伤、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等疾病。

获得性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发病率更高,又称为成人性乳糖酶缺乏。随年龄增长而出现基因调控的乳糖酶生成减少。2岁以后随年龄不断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乳糖不耐受症状逐渐加重。这一特征在亚洲和非洲人群中最常见。
6、何时怀疑乳糖吸收不良?

在摄入大量乳糖后,包括每日摄入>2份乳制品,或非进餐时间一次性摄入>1份乳制品,若数小时内出现下述症状,且在避免食用含乳糖食物5-7日后缓解,则应怀疑为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腹部疼痛或绞痛(通常在肚脐周围或下方);
●腹胀感(感觉腹内好像充满气体);
●产气增加;
●腹泻(大量起泡的水样泻);
●呕吐(主要发生于青少年);
7、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表现:因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大量无法吸收的乳糖潴留肠腔,导致内容物渗透性增高,水分潴留,引发渗透性腹泻,患儿表现为大便异常,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夹杂泡沫、奶块,有酸臭味,可能量大,严重时每日腹泻 10 余次。

其次进入结肠无法被吸收的乳糖,受到结肠内细菌酵解,产生气体刺激肠壁,可引起消化道症状腹胀,如嗳气、恶心、腹痛等。体格可能闻及腹鸣,患者本人亦可听见。患儿一般排便前哭闹不适,排便后有所改善,尤其在食奶后表现突出。

此外,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还会增大细菌病毒侵入几率,严重时可引发肠道感染。

化道外表现:无法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经细菌酵解还可产生毒性代谢产物改变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引发部分全身症状,如头痛、抑郁、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口腔溃疡、心律失常等。

远期影响:腹泻和其他全身症状是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最典型表现,若期间未接受有效诊治,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恶化,发展为慢性腹泻,随病程不断加重可引发低钙、低锌、微量元素缺乏、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营养不良等合并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8、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通过测定患者进食负荷剂量乳糖,观察胃肠道反应,应用症状反应计分作出诊断。

乳糖吸收不良造成腹泻时,患者的粪便渗透压>125mOsm/kg(因肠腔内存在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粪便pH<6(因乳糖在结肠内被细菌发酵)。但这些并非乳糖吸收不良的特有表现,也可见于其他原因所致的碳水化合物诱导性腹泻,如短肠综合征、肠绒毛萎缩或胰腺功能不全。

空肠黏膜活检与测定乳糖酶含量检测:直接取患者小肠黏膜细胞进行组织活检,分析乳糖酶活性。此检测方法最为直接可靠,但具有侵入性,实际操作难度较高,并不适用于婴幼儿。

快速乳糖测定法:内镜取患者小肠上皮黏膜细胞,进行快速乳糖酶测定,有助于通过小肠组织学评估来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缺点是具有侵入性,不适用于婴幼儿。

乳糖耐量试验:乳糖耐量试验又分为血葡萄糖测定、血半乳糖测定、尿半乳糖测定、粪便乳糖测定、粪便pH测定等几类检测方法,其中尿半乳糖测定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便捷等优势,但有一定的假阳性。

氢气呼气试验:假阴性结果可见于近期使用抗生素者、肺病患者,或者无法产生氢气的受试者(最多达20%)。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这些患者呼出的氢浓度通常会更快升高(摄入乳糖后60分钟以内),氢气浓度较基线升高20ppm(parts per million)以上,则提示乳糖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

C/T-13190基因检测:仅检查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仅能用于特定人群。
9、乳糖不耐受如何处理?
症状相关性很重要,因为仅在乳糖吸收不良患者存在症状时,才需要治疗以减轻症状。

治疗基础疾病:对于继发性乳糖吸收不良的患者,成功治疗原发疾病可恢复乳糖酶活性。但在肠黏膜开始复原后乳糖不耐受仍可能持续数月,并且滞后于肠道形态恢复正常。

饮食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乳糖不耐受患儿施以无乳糖配方、低乳糖饮食,调整日常饮食内容。乳糖不耐受者可耐受少量的乳制品。对于避免摄入乳制品且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患者,应鼓励其增加摄入富含钙的食物,或考虑使用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通过调整饮食习惯,使用发酵乳代替鲜乳,搭配其他食物能延缓肠道排空。

药物治疗:市售乳糖酶制剂为细菌或酵母菌β-半乳糖苷酶,目前有口服制剂,可与含乳糖食物一起口服。乳糖酶作用受多项因素影响,如剂量、酶含量、活性时间、食物影响、胃内 pH 等,都可能影响乳糖酶治疗效果,乳糖酶制剂不能完全水解所有膳食乳糖,且效果因人而异。该治疗方法成本较高。

益生菌,常用治疗乳糖不耐受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活菌酸奶中含有内源性β-半乳糖苷酶,能起到消化乳糖的作用,继而延缓胃排空速率,减慢肠转运时间,最终改善肠道环境,提高代谢效率。但发酵后重新添加乳糖的酸奶可能引发症状。
10、无症状乳糖吸收不良需要处理吗 ?

无症状的乳糖吸收不良患者不需要治疗。
11、如果乳糖不耐受需要避免含乳糖的药物吗?

不需要回避含乳糖的药物,其含量极少,没有理由认为会引起症状。
12、上面咨询案例需要无乳糖饮食吗?

经过咨询,患儿主要是体重增长缓慢,但是无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虽然检测结果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可能,建议可以正常饮食,进一步寻找体重增长缓慢的原因。
参考资料:略。


罗湖区人民医院儿科嘉宾门诊部

地址

深圳市罗湖区友谊路47号
罗湖区人民医院1号楼二楼儿科门诊

咨询服务电话

0755-25650005转2209




文中部分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罗湖医院儿科

编辑整理:罗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