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黄疸、CT查不出异常
小伙深夜求医竟藏凶险
近日,21岁的周同学因腹痛难忍、全身发黄,半夜来到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求医。“医生,我肚子疼得整晚睡不着,连眼白都变黄了,已经6天了!”
接诊医生的心立刻提了起来:剧烈腹痛伴着全身发黄,这是典型的梗阻性黄疸症状,十有八九是胆石症,胆总管结石可能性大。
检查结果出来,连医生都倒吸一口凉气:周同学的总胆红素高达106μmol/L(正常值<21μmol/L),是正常上限的5倍。可令人费解的是,进一步的腹部CT检查报告却清清楚楚地写着“胆总管未见明显梗阻征象”。
一边是典型的胆道梗阻症状,一边是 CT“阴性报告”,急诊科当即请来了消化内科唐潇医生紧急会诊。
常规检查的“盲区”
危机四伏的“阴性报告”
持续腹痛、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飙升,是典型的胆道梗阻表现。但周同学的CT检查却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或肿瘤等梗阻证据,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不少见。
由于体积小、位置隐蔽或成分特殊,有一些“隐形结石”会“侥幸”逃过CT的“法眼”。数据显示,普通CT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检出率仅为21%-26%,尤其对小于5mm的结石漏诊率高达30%以上。
唐潇医生综合各项指标和病情,心里已经有了大致判断:周同学体内应该藏着一颗“漏网之鱼”——胆总管结石。怎么才能让它“现身”呢?

柳暗花明
超声内镜锁定“隐形杀手”
面对周同学日益加重的黄疸,时间就是生命。胆道梗阻若不解除,胆汁淤积极易滋生细菌,导致化脓性胆管炎,引发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甚至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情况危急,他很快被收住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立即启动了应急方案:安排超声内镜(EUS)检查。这是目前诊断微小胆胰病变的“金睛火眼”,能发现CT和MRI难以捕捉的病灶。
检查室内,带有高清超声探头的特殊内镜(超声胃镜)缓缓进入周同学的十二指肠。屏幕上立即呈现出“关键证据”:胆总管下端一颗直径约6.8mm的结石卡在胆总管下段!这正是导致他腹部剧痛和黄疸的元凶。

超声内镜为何能发现CT“漏诊”的结石?
近距离扫描:探头经十二指肠紧贴胆胰区域,避免腹壁脂肪和肠道气体的干扰。
高频成像:7.5-12MHz的高频超声波能分辨毫米级的微小病变。
立体观察:可多角度显示结石与胆管壁的关系,判断是否嵌顿。
研究证实: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检出率超过90%,对CT阴性患者的诊断贡献率达82.6%。病因终于明确!
双“E”合璧
40分钟微创手术化解危机
明确胆总管结石诊断后,医护人员立即为周同学实施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ERCP)。这项技术无需开腹,就像做胃镜一样,通过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的自然腔道抵达胆管开口,再使用专用器械(取石网篮、球囊等)直接取出结石。
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40分钟,胆道梗阻和感染风险被迅速解除,周同学体表没有留下任何伤口。
术后,周同学的黄疸明显消退,腹痛也消失了。他恢复很快,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一场凶险的胆道梗阻,就这样在微创内镜的技术下,被轻松化解。
“若家族中有胆石症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或胆道手术史者,应每年做肝胆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医生提醒,当出现持续性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茶色尿或灰白色大便时,务必警惕胆管结石可能,即使CT报告正常,也不要掉以轻心,超声内镜这把“胆道放大镜”能洞察秋毫,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周同学很纳闷
我为什么会长结石呢?
今后该怎么预防?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年轻人为啥会长胆管结石?
代谢因素:高脂饮食、肥胖、快速减肥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饮水少、水质过硬也可能增加风险。
胆道感染:反复发生的胆管炎会损伤胆管黏膜,促进结石形成。
胆道梗阻:先天性胆管囊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餐,导致胆汁在胆囊内储存时间过长、浓缩。
个人体质与遗传:部分人群因体质原因胆汁成分更易析出结晶;家族中有胆石症患者风险增加。
寄生虫感染:蛔虫等寄生虫进入胆道(现已少见)。
怎么预防胆管结石?
健康饮食:坚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补充核桃、深海鱼等不饱和脂肪酸。规律三餐,尤其要吃早餐。
足量饮水:保证每日充足饮水(建议1500-2000ml),有助于稀释胆汁。
控制感染:及时治疗胆道感染,出现发热、黄疸立即就医。
改善代谢:控制体重和血糖,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
改善代谢:控制体重和血糖,每周坚持≥150分钟有氧运动。
定期监测:每6-12个月做一次肝胆超声检查,尤其是有先天异常、家族史或既往病史者。
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
技术优势
罗湖医院消化内科的“双E利器”
胆胰疾病诊疗已进入“精准微创”时代。周同学的成功救治,得益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熟的“超声内镜(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ERCP)”技术体系。
在科主任余细球的带领下,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双E团队”,从精准的EUS诊断到高效的ERCP治疗,全程无缝衔接,时刻准备用精湛的技术为您的胆胰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

唐潇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暨南大学,曾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超声内镜及其介入诊疗。
擅长超声内镜(EUS)及相关诊疗,EUS-FNA/FNB等。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熟练掌握消化内镜操作及内镜下微创治疗:如消化道出血镜下止血术、胃肠道息肉内镜下治疗(APC术、电凝电切术、冷切除术、EMR术等)、胶囊内镜等。
消化内科科室介绍
科室概况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消化内科附设消化内科住院部、门诊及消化内镜中心、国贸胃肠镜体检室等。现有医护人员59人,医生22人,护士3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2人,硕士18人。2008年成为罗湖区重点学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消化内科住院病床35张。年收治住院病人2500人次左右。消化内科门诊年门诊量5.4万余人次。
设备配置
消化内镜中心拥有富士9000、奥林巴斯290、宾得放大胃肠镜、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近控床数字胃肠造影系统、全自动内镜消毒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内镜中心年胃肠镜诊疗超3.5万人次,为深圳市最早开展无痛内镜及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开展内镜诊疗技术最多单位之一。
技术优势
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为我院消化内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及优势技术。广泛开展了各种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消化道大出血内镜止血、消化道支架置放术、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相关技术、超声内镜引导穿刺术(EUS-FNA)、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组织胶栓塞治疗、消化道早癌ESD、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等,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STER)、内镜下阑尾治疗术(ERAT)、内镜下痔疮治疗术等,各种诊疗技术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科研教学
消化内镜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多次承担国家、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多次成功举办国内、省内消化内镜技术学术会议,在同行被受关注。
联系电话
25650005转消化内科
-END-
来源:消化内科
审核:余细球 主任医师
作者:唐潇 主治医师
编写: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