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是我国第二十八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特别是理解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对血压管理的重要性,罗湖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裴晓阳主任的带领下,9月30日在门诊一楼成功举办了主题健康咨询宣传活动。
活动旨在提升广大市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了解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最终实现高血压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心血管健康形势严峻
防控刻不容缓
活动伊始,科室援引了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报告揭示了我国严峻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势:高血压患病率(2020-2022年)已达31.6%,血脂异常患病率38.1%,糖尿病患病率约11.2%。这些疾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心血管健康的巨大威胁。
科学管理体重
降压效果显著
裴晓阳主任在活动中为广大市民详细讲解了控制体重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 指标控制: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的理想范围内;严格控制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以减少内脏脂肪。
· 设定小目标:对于超重或肥胖者,设定“减重5%”的初始目标。研究证实,每减重1公斤,血压可下降约1mmHg。实现减重5%或BMI降低3kg/m²以上,可使收缩压显著降低6-8mmHg。
· 关注整体:不应只关注体重数字,更应关注体脂率,并认识到长期维持健康体重比快速减重更重要。
裴主任特别指出,对于年轻高血压患者,肥胖尤其是近期体重快速增加是关键因素。他解释了肥胖如何通过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夜间缺氧,进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强调在此情况下,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必须首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运动与饮食:
降压的“左膀右臂”
在运动方面,活动倡导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
· 推荐方案:每周进行至少75-150分钟的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
降压效果
·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可降低收缩压4-8 mmHg。
· 动态阻力训练可降低收缩压2-7 mmHg。
· 等长阻力训练(如平板支撑)可能是效果最佳的方式,可降低收缩压5-10mmHg。
· 核心建议: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吃出健康血压”
在饮食方面,雷志荣护士长为市民科普了如何“吃出健康血压”:
· 首选DASH饮食:这种被推崇为降压效果第一的饮食模式,强调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适量摄入瘦肉、鱼类,并增加豆类、坚果。
· 严格限钠:每日钠摄入量应<2300毫克,理想目标<1500毫克。低钠饮食可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约7mmHg。
· 巧用钾盐: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25%-30%氯化钾的盐替代品,可使收缩压降低约5mmHg。(注:肾功能不全或使用保钾药物者慎用)
· 增加钾摄入:每日从水果、蔬菜、豆类等天然食物中摄入3500-5000毫克钾,有助于平均降低血压6/4 mmHg。
生活方式干预是与药物治疗并重的基石
裴晓阳主任最后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石,与服用降压药同样重要。他将其归纳为:限盐减钠、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调节压力、定期监测并规律门诊就诊。

本次活动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咨询,就自身关心的血压、体重及用药问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反响强烈。
许多参与者表示,通过咨询,他们深刻认识到,高血压的防控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它不仅需要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内化为持之以恒的习惯,更离不开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定期监测的科学态度。唯有将“自律”的生活与“规律”的诊疗相结合,才能稳稳地控制住血压。
我们坚信,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有效管理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携手同行,以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行动,向高血压说“不”!
来源: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