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博戈里教授和杨辉教授吗?今年三月,两位专家来到罗湖社康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吸引了众多病患。10月9日博戈里和杨辉教授再次登陆罗湖,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提供诊疗服务。从昨天开始,两位专家陆续来到罗湖医院集团的各社康中心现场坐诊,此外还将对全科医生展开一系列的课程培训。与洋医生一同坐诊的社康医生们感受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得体会吧~~
家庭医生式服务: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及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洋医师在罗湖第二天,敬业的澳大利亚博戈理教授和杨辉教授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罗湖医院集团文华社康中心。他们做好诊疗基本准备后,还参观了社康中心,和我们员工分析深圳社康中心和澳大利亚全科医学诊所的差异,虚心地告知澳大利亚也有不足,大家都在互相学习。
通过和博戈理教授共同接诊患者,让我对全科医学以及家庭医生式服务,以及如何在全科门诊过程中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博戈理教授和杨辉教授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演示,角色扮演,甚至现场过程中通过乐器的演奏提示现阶段中国家庭医师团队组建初期,团队中有全科医生、专科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等。奏出的乐章并不美妙,各弹各的,寓示现在家庭医师团队的组建和管理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诊疗过程中,博戈理教授接诊时会主动了解病人家庭背景及生活习惯,家庭成员间的情况,认真询问患者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有时病人会奇怪,医师为何如此八卦。其实不然,了解患者生活背景,的确能帮助医师照顾病人的身心健康。如患者谢先生,76岁,糖尿病多年,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严重骨质疏松。博戈理教授会认真询问到患者家庭情况、细心探讨病人自己的看法、生活的状况、营养状况、经济问题、子女的问题、家庭间相互支持的问题,可能才是综合解决患者问题症结所在。若医师只能集中在身体出现毛病,而忽略家庭及生活状况的改变,忽略疾病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影响,往往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全科医师强调全人医疗,既医病,亦医人,倡导从病人角度找出真正的问题,从旁做出协助。
全科医师询问病人家庭情况时,亦是尝试了解病人潜在家族性疾病风险,如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多年,家族有糖尿病病史,可以预见的其本人及子女发生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亦较普通人群高。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骨质疏松,听力也因年幼时药物损害而导致障碍,患者视听障碍,如何在全科门诊过程中应该关注患者生活环境的点点滴滴,如何预防跌倒,适当提供机会性教育,提供饮食生活方式指导,建立长期随访关系,监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注意生活压力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成员患病往往改变整个家庭,如年迈患者夫妇共同居住,子女不在身旁。患多种慢性疾病,常常诉身体不适,配偶之间肩负起照顾的责任,时日久后,是否会有情绪波动,产生摩擦,老人家是否会觉得自己为人负累,自责内疚,是否会对配偶身体状况的顾虑。全科医师如主动了解家庭情况,主动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便能早期洞察当中变化,能否及早介入,也是由医师了解及认识病人家庭情况开始。
全科医师了解家庭情况亦可找出病人资源,如社区老年人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那么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照顾中能做什么,懂不懂常见监测指标的解读,如何相互支持。老人变得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子女们有没有意识到病人的变化,能做些什么,社区中有没有社工组织,有没有老年活动,平常的一举一动如何帮助老人重拾生活的信心,这些均需全科医师从了解家庭开始,找出病人资源,合理利用。
了解患者家庭亦有助于医患沟通。若医师不理会病人背景,不能和患者很好的沟通,协商治疗方案,均用同一套方法与病人讨论病情。那么无论你是一个多高医术的大牌医师,为其患者诊治后,老人家回家,不执行你的治疗方案,那么多高明的医术又如何?
有人把FAMILY翻译为Father、Mother,I LoveYou!强调的是家人间的互相爱护。家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有瓦遮头”的范围,精要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一生要不断经历健康-疾病-康复-健康之间的变化,全科医师扎根在社区间,与居民的关系是“人不变,疾病往来”。全科医师如何和社区居民建立稳定关系,利用时间这个工具,安静的倾听,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影响,理解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感受,协商解决的办法,连续全面的为社区居民做好全身心的健康管理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全科医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