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我们非常有幸到东门街道社康中心参加罗湖-丹麦全科医学课程,当天的主题是“医患沟通与问诊技巧”。
首先尹朝霞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地分享了前一天的感受和心得。这个病例是“一名60多岁的老年,因乏力到社康就诊”。在第一次角色扮演环节,我们全科医生在身体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处理得比较到位,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问出结果,在丹麦教授的帮助下加问了“患者为什么来看病”,患者的回应是“我爱人让我过来的·”,故而安排了第二次复诊。接着患者和爱人出现在第二次角色扮演中,整个画面是,患者处于低迷状态、言语较少,而他的爱人一直在喋喋不休,显然妻子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我们全科医生的问题是,忽略了这种社会关系及它所带来系列的身心疾病问题,果然抑郁量表提示该患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在第三次复诊中,当医生问及患者兴趣时,患者表情突变,眼神泛光,饶有兴趣地向医生介绍他养的宠物蛇。
通过三次角色扮演的呈现,尹老师指出,全科医生看的是人而不单单是病,应该加强心理-社会-医学诊疗模式的训练,比如这位以“乏力”为主诉的患者,就因为其在家庭关系中长期处在弱势的地位,而导致其心理问题,进而表现为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果全科医生想让患者说出更多“门把手后的话”,建立关系、维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的课程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应对“难缠的患者或家属”?这个病例背景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近期丈夫去世了,因胸闷、失眠等不适在女儿陪同下前来社康就诊”。由张永建主任来扮演患者家属,医生与患者交流过程不定时地被家属打断谈话,渐渐地家属掌控了话语权。在张主任极具代表性的表演下,我们3位分别接诊的全科医生纷纷在家属火急火燎的攻势弄得无从下手,整个诊疗过程变成了家属的主场。
Franks教授开始上场,经过教授艺术化处理,家属从一开始的“故技重施”逐渐变得尊重、配合、认可医生。事后张永建主任总结说:第一,教授上来就说,我知道你父亲去世,你一定也很伤心,我也知道你一定会更加关心你母亲的健康,张主任说,当时听完,我就感觉心中有股暖意,与医生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第二,在打断谈话过程中,教授不断教育家属,既然你关心你母亲,那应由患者自己亲身来陈述病情,这对疾病诊断有帮助。让家属知道由患者自己陈述的重要性;第三,每当家属不自觉的想打断时,教授及时给出制止的眼神和动作,张主任说,我感觉被“hold”住了,无计可施。面对难缠者,Franks教授有风度而不失权威地向其表示了自己的主场地位——“I am the boss”。
A good GP never stop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