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深圳商报》:深化医改 罗湖致力打造医养融合示范区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8日 09:49    作者:     来源:     点击:

以公立医院改革享誉全国的深圳最早建成区罗湖,改革不停步,创新不止步。最近,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老年病分院)喜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敬老文明号”,为深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了正能量,这是罗湖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打造“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取得的又一大成果。

昨天上午,市区卫计部门在罗湖老年医院召开“第三届全国敬老文明号授牌仪式暨深圳市医养结合工作罗湖座谈会”。市卫计委副主任孙美华向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院长邱传旭授牌,并勉励罗湖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养融合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医养融合示范区,为全市乃至全国的老人健康事业探索新鲜经验。市卫计委家庭处处长叶江霞、罗湖区卫计局副局长刘岭、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等围绕医养融合主题分别发言。

罗湖区老年医院“敬老文明号”授牌

服务老人细致入微

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隶属罗湖医院集团,为罗湖区人民医院分院,是集医疗、预防、保健、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短期入住、康复、养老为一体的老年病专科医院。2014年12月由市卫计委批准设立。这也是全国首家以福利中心养老服务为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医院设置在罗湖区福利中心内,拥有床位82张,现有医护人员55人,为中心入住的700多位老人提供健康管理、风险评估、定期巡查及医疗服务,同时提供罗湖区老人短期入住、康复、上门护理等服务。老年医院以推进医养融合为重点,积极提升老龄健康服务水平。

尊老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老年医院首先在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养上狠下功夫,并把道德教育作为医德医风岗前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全体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意识,老年医院也成为罗湖医院集团医护工作者敬老文化的学习基地。

行业标准是推进医养融合服务的重要基石,是提供为老服务、加强行业管理的准则和依据。老年医院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创新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经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批准立项,由老年医院牵头,联同市标准研究院、深圳市福利协会、罗湖区中医院、罗湖区福利中心等部门制定《深圳医养融合服务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管,促进医养融合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该标准现已通过市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正式在其官网发布。

罗湖老年医院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内容。开设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由专家坐诊,住院部及福利中心实行床边查房,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完善康复理疗中心,为老人提供中风后运动康复治疗、针灸、推拿、艾灸、中低频理论等多种康复服务。提供老人药事服务,帮助老人少用药、合理用药。开展舒缓医疗服务,改善植物人状态、晚期癌症姑息治疗及带有“三管”等的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守护好老人的“最后一公里”。此外,老年医院大胆探索开设老年痴呆专区、医养融合床位、上门居家护理、老人日间托管、短期照料等服务。

孙喜琢表示,罗湖老年医院通过引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养老发达国家在老年性痴呆诊疗和养老护理的成功经验,并成立老年性认知障碍诊疗养护中心,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取得实效,提升罗湖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把医院搬进养老院

刘岭介绍,罗湖区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并呈快速增长态势,家庭结构呈小型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辖区常住老年人口超过10万人,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4年,罗湖区委区政府将老年人幸福生活作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主要内容,在全市率先提出探索“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模式试点工作,整合优化卫生计生、民政和社会资源,解决“养老院里看不了病,医院里养不了老”的矛盾。

区里先后出台了《罗湖区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方案》、《罗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罗湖区70-79周岁户籍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实施方案》、《罗湖区为60岁以上无工作单位的户籍长者进行免费体检的工作方案》、《罗湖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养老及社康服务的政策,每年加大对医养融合的财政投入。区卫计、民政等部门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医疗机构深度融入养老事业。目前罗湖区已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家庭病床为基础,以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和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2015年7月,罗湖区入选“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创建试点地区,成为深圳市唯一、全国仅有的20个入选试点之一。2017年1月,罗湖区“医养护”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入选全国7个医养结合工作典型案例。

罗湖老年医院的成立,相当于把医院搬进了养老院。除了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医院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据此进行慢性病、营养、心理、跌倒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个性化管理。

社区养老模式通过社康中心与日照中心“联姻”来实现,主要有三种形式。社康中心和日照中心合作:由社康中心利用医疗、设备和技术优势为日照中心的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目前,罗湖区已有3家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康中心进行合作;医院直接举办“公办公营”日照中心;社会出资建设一体化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罗湖的城中村社区黄贝岭打造了中国最幸福的养老社区——黄贝岭养老服务中心。黄贝岭村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由企业或个人出资,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的医养融合新路。

居家养老则是在失能老人家中设病床,积极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有医疗型、康复型、护理型三种类型。2016年罗湖共组建18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401617人,全人群覆盖率为41.17%,其中65岁以上老人33864人, 建立家庭病床832张,提供服务20821床日次服务。签约的老人拥有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慢病管理服务及基本医疗个性化服务并开通转诊绿色通道。

成绩斐然 探索继续

罗湖在医养融合方面的探索,彰显了专业化、智能化、标准等特色亮点,取得了资源下沉、老人健康防线前移的喜人成果。

首先是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优化,解决老人看病难。医养融合实现一体化服务,使老人们在养老的同时能得到个性化医疗和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该举措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缺护理的问题,节省医疗费用同时缓解了医院的就医压力,解除了老人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罗湖医院集团优势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分级诊疗。社康中心——老年病专科医院——集团综合医院形成了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社康中心增加养老的功能,对于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来说,家庭医生团队负责管理老人健康,为老人进行健康评估,成为社区老人健康的“守门人”。老年病专科医院和集团综合医院则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专科诊疗服务、康复服务,为社区医养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快捷的会诊和双向转诊通道。无病社区防病,有病转诊医院治疗,康复回社区有人“跟踪服务”,老人们安心在社区和家庭养老,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紧张问题缓解,提升了辖区老人的幸福感。

刘岭表示,罗湖医养融合方面的探索创新未有穷期,今后还将向七个方面努力:完善医养融合的顶层设计;加强养老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完善医养融合的地方标准;开办医养融合的培训学校;发展智慧化的医疗融合服务;新建的罗湖区中医院拟规划800个床位的公立养老院;合作开发养老保险的项目标准。

今年,结合罗湖区“健康家园”计划,罗湖区卫计局首次提出由社区网格员转型为“健促员”的概念,结合街道计生专干和社康医生的基层力量,倾力打造“社区健康推广大使”,形成“三个一”为核心工作模式。即打造一支“社区健康推广大使”队伍,制订一张“健康账单”,提供一份“健康宝典”。健促员入户登记需完成一份由罗湖医院集团制定的“健康账单”,免费送上一份“健康宝典”,宝典内提供控油壶、限盐勺及居民合理膳食指引。全区1351名“社区健康推广大使”,由罗湖医院集团统一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此举将成为罗湖医养融合的新抓手,助力医养融合示范区的建设。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程芙蓉 张琳 彭碧银/文 欧阳煦/图

编辑 范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