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北来到深圳一年多以来,吴伟华主任感受到了南北方防治糖尿病现况之迥异。与北方的城市相比,深圳是一座节奏飞快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快步掠过街道,满眼望去只剩一个“忙”字。
吴伟华主任有位30岁不到的患者,从事IT行业,平日没有时间关注健康,空腹血糖已经达到26.0mmol/L,却因工作繁忙不能及时就医。这样的患者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还有很多,也是吴伟华始终致力于帮助的患者。
黑科技助力血糖管理信息化
医院中,一块巨大的液晶屏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多位患者的血糖状况。有的曲线呈指数式暴涨,有的呈过山车式摇摆不定,当然最佳的还是平滑如直线,间或有波动。
吴伟华主任告诉记者,这是血糖监护站,它的奥秘可不止眼前的这些。
患者每次测的指尖血糖或佩戴动态血糖仪后,能够同步到医院自有的血糖记录系统中。信息科将每次的数据抓取到一起,形成一条血糖记录曲线。曲线的趋势能够反映当下的血糖状况,箭头指向上或下说明血糖升高或者降低。血糖在正常范围中,曲线的颜色就是绿色,表示安全;血糖若超出该范围,就会变成橙色,表示危险。
除了内分泌科的患者能够时刻被医生实时监测血糖外,医院中每位住院的患者都会被纳入系统中。如果一位心内科的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他的主治医生会及时干预,内分泌医生也会及时会诊。
如果医生在外出途中,患者出现了血糖的剧烈波动,同样有解决的方法。该系统会将患者的状况第一时间转发到医生的手机上,医生能及时根据患者的状况予以指导。
新管理助攻三方良性互动
深圳的院外管理模式同样值得学习借鉴,形成了患者、社区、医院的良性互动。
患者在初感不适时,可到社区医院就诊。若患者的病情轻微,在社区医院即可解决,免 受舟车劳顿之苦。若患者的病情难以解决或者出现了急症,根据糖尿病分级诊疗标准,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患者与糖尿病的战役在院外才是一场持久战。
罗湖区人民医院与该区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同属一家集团,紧密性强,患者的治疗方案会同步过来。这大大增强了患者血糖管理的连续性,使得患者能有同样专业的医疗保障。社康中心服务很到位,但很多糖友却因为太忙放弃参加,实际签约率并不高。
根据院外管理方式的不同,吴伟华主任将自己的患者分为了3类。
第一类患者直接由医院转至社康中心进行院外管理。患者的医疗档案和治疗方案同步过去,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持续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体检等。
第二类患者的人数较少,仅有十几人,形式为直接管理的微信群。吴伟华主任将评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的缓解预期很好,有很大希望停药,且患者的主动性很强,她会专门为这样的患者开设微信群单独指导。罗湖区人民医院的罗医云讲堂承担了这个功能,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全面和最专业的服务。
第三类患者则是连社康医院的要求都难以达到的患者。这类患者主动性较差,需要进行强度较大的督促。医院会将这类患者转接给有合作关系的医疗单位,共同照护师将持续关注这类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科普活动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
糖尿病有两个最可怕的特点:一是隐匿性,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破坏于无形之中;二是全身性,小到一寸皮肤都备受高糖的煎熬。
因此,患者的血糖水平必须保持在良好的范围之内。那么,如何保持呢?
医院即使有上述软硬件条件,但患者若不去主动防范、足够重视健康,怕也收效甚微。因此,患者必须要有主动的意识,将自身的健康放在首位。
为了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吴伟华常常深入社区、通过网络向大家科普糖尿病的有关知识。科普活动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去年11月14日,吴伟华主任在罗湖区进行义诊和科普工作。活动开始于下午三四点,起先仅有一些老年人旁听。随着上班族陆续下班,人群将活动地点围得水泄不通,直至晚上7点多,还有患者在提问。
记者询问吴伟华主任,答疑解惑这么久是不是很累?吴伟华主任却只是在考虑以后需要更改科普活动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参与其中。
今年4月,吴伟华主任所在的医院联合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在线上为患者进行了科普,同时在线人数超过千人。吴伟华主任发现,线上科普活动与传统的线下科普活动相比,与患者交流更为灵活,互动性更强,全国各地的患者都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糖尿病知识。线上科普将会成为未来科普活动的重要部分。
吴伟华主任著述颇丰,曾发表过几十篇科研论文,其中20余篇为SCI论文。她告诉记者,任何科研成果都需要反馈到临床,必须以患者为中心。这些先进的治疗措施、管理理念和科普活动都始终将患者放在第一位。吾道一以贯之,吴医生将继续坚持以这样的职业操守要求自己。
文/艾皆臻
转载自《糖尿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