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白衣
一片冰心
一抹微笑
带来安心
谢谢白衣天使的关心
对病人的上心
对生命的爱心
“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
一起聆听罗医一线护理人员
质朴的声音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系列征文(四)
在路上

在鲜花怒放、轻舞飞扬的五月,我们即将迎来第107个国际护士节。 曾几何时,当我听到人们称我们为白衣天使时就会很激动,感到这是对护理工作由衷的敬意!然而,护士作为一种职业,又有着不为常人所道的酸甜苦辣,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护士有时是忙得连笑的时间都没有的苦职业,护士还是半体力劳动的知识女性,是难以成为家里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的职业。

做造口师这些年,更让我感受到,医者,是一份行走在良心上的职业。需要我们处理的伤口多种多样,比如压疮、糖尿病足、静脉性溃疡、术后难愈性伤口、各种外伤包括烧烫伤所致的慢性伤口、药物性溃疡等等。而伤口又是千变万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伤口,每一个伤口都需要我们全面评估、精心护理。而病人的信任,也是我最大的鼓励。
记得有一位60多岁的结肠癌术后的患者,糖尿病足3年了,右脚的五个脚趾烂了3个,他去过省内许多医院,都是简单消毒处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也放弃了治疗。
患者来我院就诊时我发现患者的右脚包着纱布,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当即揭开了纱布,仔细地检查伤口,发现三个脚趾皮肤已经变黑结痂,然后拿下口罩,凑近伤口仔细闻了一下,有明显的臭味。患者惊讶地说:“好多医院都说不用处理,没得弄了。而且别说是一般医生护士,就连我自己的儿女,也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过我的伤口。”我耐心同时又坚定地告诉患者这样的伤口应如何处理,不处理的风险,可能会烂到骨头,老先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让我试试。
伤口护理是个“磨洋工”的细活,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都帮助患者清创,处理溃烂的组织,伤口的腐烂已深达骨头,每次换药,我都要根据伤口的恢复情况,拿出新的处理方案。护理技能只是造口师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对病人的心理支持。患者一直担心,“烂到骨头还能好吗?”每次换药,我都告诉他伤口的进展,让伤口长出新鲜的肉芽,鼓励他坚持配合治疗,注意饮食,连续一个多月的换药,折磨患者多年的烂脚终于痊愈了。治疗结束时,老先生不止一次说谢谢!还说:“在你这里,我觉得很温暖,很放心!”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几句话,却让我再一次意识到我的选择是对的。

随着罗湖医改的推进,与集团社康签约家庭病床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长期卧床的老人家合并压疮、静脉溃疡等大大小小的伤口,让我觉得任重道远!我时常提醒自己,生病本身就已经让患者很痛苦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希望患者能够有质量地活着。
我经常义务上门,拎着药箱奔波于社康与医院之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伤口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处理迁延不愈的伤口,帮助指导社康护士学习新的伤口处理知识和相关预防措施,让更多的社康家庭病床的患者伤口能快速愈合,免于医院往返的辛苦。有人说要感谢我,实际上我要感谢我的病人,感谢病人给我服务的机会,看到病人的伤口愈合,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是最大回报。

冰心的一段话让我心中的信念升华:“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让穿杖扶叶的行人,脚踏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 也许我们不是合格的女儿,不是合格的母亲和妻子,但我绝对可以说我们是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
传递着南丁格尔的精神,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普外科
作者:林粤祺
编辑整理:罗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