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专栏

科研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教专栏 > 科研专栏 > 正文

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科研项目汇总(2017年~2022年)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5日 08:52    作者:     来源:     点击:

2017年以来,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重点专项1项、广东省科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项、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1项、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重点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7项、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抗疫专项1项、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学科建设能力提升项目2项,以上科研项目的立项获批均标志着医学检验中心科研综合能力和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能力的显著提升,对推动和加快医学检验中心医教研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科带头人

张秀明


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认可委ISO15189认可主任评审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生化学组委员、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院协会检验分会会长,《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委。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和软件版权证书9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Microbiol Spectr》、《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Human Cell》、《Journal of Cancer》、《ACS SENSORS》、《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收录27篇。主编《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迎检思路与申请指南》、《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等专著11部。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重点项目

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

项目介绍: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于2020年被评为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本学科于2017年获得深圳市“三名工程”B类团队立项,引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府伟灵教授检验医学团队,成为深圳市第一个检验医学三名工程依托科室;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19年首次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国标标准认可,经过监督评审、复评审、扩项评审,目前通过认可项目数203项,全国排名第一。2018年《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检验学科排名华南地区第十,广东省第七,深圳市第一。2017年以来,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市级课题 12 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其中SCI 收录为 46 篇,最高IF 41.44,核心期刊论文 70 篇。获得相关发明专利或著作权共 9 项,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相关成果转化3项。学科共开展检验项目876项 ,覆盖检验医学专业所有领域,提升了临床服务能力,学科同时实现了检验结果的国际互认。

医学检验中心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专科能力提升,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激励技术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等举措,推进学科重点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全面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医疗服务新需求,为集团医院“三甲复审”注入磅礴动力!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府伟灵教授检验医学团队

项目介绍: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于2017年成功引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府伟灵教授检验医学团队,并2019~2020连续两年深圳市“三名工程”绩效评估临床及医技类排名第一。双方在临床检验标准化与检验信息工程、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断、肿瘤标志物的鉴定及应用、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方面开展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的整体学术与技术水平影响力在国内显著提升。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抗疫专项

基于免疫胶体金层析方法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介绍:

本研究涉及新型冠状病毒试剂盒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完成系列试剂盒产品核心原料的国产自主研制。采用多抗原捕获,识别不同病毒蛋白靶点抗原,可实现快速区分感染类型,成为国内独创的单试纸条三联检抗原检测设计;同时,对N抗原测定进行特别设计,常规抗体夹心法同步利用高特异性N蛋白抗体与病毒差异性N蛋白抗原位点的结合特性,保证检测过程与生理状态下高度一致,抗干扰能力强。未来,应对新冠病毒可能持续存在导致的病毒筛查的市场需求,实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单批百万~千万人份的产能,满足临床性能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需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RSAD2抗EB病毒复制及其促进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项目负责人简介:

熊 丹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联盟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EB病毒的致瘤机制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筛查、鉴定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JNCI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

项目介绍:

RSAD2又叫Viperin,是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分子,限制多种囊膜病毒的释放。EB 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其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分析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前后表达谱芯片和鼻咽癌转录组数据,我们发现EB病毒感染能诱导RSAD2 mRNA表达。进一步发现过表达RSAD2抑制EB病毒复制;中国华南地区鼻咽癌高发且90%以上是EB病毒阳性,提示EB病毒具有逃逸RSAD2天然免疫机制;同时我们还发现RSAD2的表达促进鼻咽癌细胞转移;这些表明RSAD2不但具有抗EB病毒天然免疫功能,同时也参与鼻咽癌的转移,但其具体机制并不清楚。

本项目拟通过过表达和knockdown体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免疫亲和沉淀、Transwell、侵袭实验和体内成瘤实验等技术研究RSAD2抗EB病毒、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和促进鼻咽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其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图1 EB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机制示意图

(引自Ressing ME et al.,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15)

图2 RSAD2的抗病毒及其他功能

(引自Karla J. Helbig and Michael R. Beard,The Role of Viperin in the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2013)


《与肥胖相关的炎性衰老在前列腺癌变和恶化中的作用》

项目负责人简介:

张秋养

医学博士,教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员、美国泌尿协会会员、美国基础泌尿研究协会会员、亚洲男科学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普通医学科学国家研究院(NIH/NIGMS)老龄化与再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项目1项,其先锋项目2项;美国路易斯安纳州临床与转化先锋项目1项,美国杜兰大学Carol Lavin Bernick学院项目1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与研究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西安市科技发展基金、以及西安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培植项目等20余项;共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

项目介绍:

年龄和肥胖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老龄肥胖与前列腺癌发生和恶化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衰老以慢性低强度炎症即所谓“炎性衰老”为特征,慢性炎症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已被多方证明,而Th17免疫应答在炎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人和小鼠Th17免疫应答随年龄增高而增强且出现Th17/Treg失衡。前期研究发现IL-17在Pten(肿瘤抑制基因)敲除小鼠中能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并在肥胖前列腺癌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假设与肥胖相关的炎性衰老能通过Th17应答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不同年龄组(老龄vs非老龄)肥胖小鼠Batf(Th17转录因子)和Pten双敲除前列腺癌模型,研究Th17应答与肥胖老龄前列腺癌的关系,并以Th17细胞为靶点,通过小鼠模型,评估药物阻断Th17应答对前列腺癌的抑制效果,为肥胖老龄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药物靶点。


《JC多瘤病毒感染及其非编码调控区突变参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欧 铜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次(后备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肿瘤标志物鉴定以及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J Gen Virol、Virus Res、Cell Biol Toxicol、Front Pediatr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已授权分子诊断领域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8完成人获2020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介绍:

JC多瘤病毒(JCV)可编码致癌蛋白大T抗原(LTag),原发感染后常潜伏于尿路上皮组织,是膀胱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团队前期研究表明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与尿液JCV含量高,且病毒非编码调控区(NCCR;位于LTag上游,调控LTag表达)存在明显突变,但JCV感染及其NCCR突变在膀胱癌中的作用与机制仍不明确。

本项目拟比较JCV在膀胱癌患者与正常人群中感染差异,解析NCCR肿瘤特异性,明确JCV感染及其NCCR突变与膀胱癌的关联,揭示NCCR突变对其转录调控功能的影响及促进膀胱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项目开展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膀胱癌发病机理,同时可为JCV致癌研究提供重要临床与理论依据。


《基于邻位PAM组装CRISPR/Cas12a通用型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C416B

张德才

医学博士,主管技师。主要研究方向为CRISPR分子诊断技术。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包括Biosens. Bioelectron、ACS Sens、Sensor. Actuat. B-Chem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

项目介绍:

超灵敏的核酸和蛋白质检测对于探索生命过程、解密疾病分子机制以及疾病标志物的甄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临床早期快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是提高肿瘤、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对筛查和初诊患者组织或体液中相关低丰度核酸、蛋白标志物的即时、快速、高灵敏检测是疾病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的核酸检测方法大多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 作为一种 DNA扩增手段需要与后续的检测技术如凝胶电泳、荧光定量 PCR、基因芯片、DNA测序联合使用。但是PCR的循环控温过程妨碍了它与其他检测技术的有效整合,无法实现小型化和完全自动化。而且,PCR的高灵敏靶基因扩增和多步骤反应检测过程导致其极易受到阳性样本或扩增产物的污染。因此,基于 PCR 的检测技术难以实现核酸标志物的即时、快速检测;无法应用于床旁和现场分子诊断。另外,临床实验室常规的免疫分析方法如酶联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等由于灵敏度的限制,很难用于低丰度蛋白质的准确定量检测。

新的基于二代测序的基因分析技术和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别实现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超灵敏、高通量分析。但这些技术均需要多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联合使用,且检测程序复杂、耗时长、花费昂贵,不适合普通科研或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基于CRISPR技术的检测系统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廉价等优势,通过探索PAM的识别机制,改造和优化CRISPR/Cas系统,结合邻位诱导DNA组装技术,有望实现高效的靶标识别与信号转化,建立简单快速、性能稳定、成本低廉,可广泛用于实际样本复杂基质中低丰度核酸和蛋白质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的通用型检测平台,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充分开发CRISPR/Cas系统的应用潜能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基础。


《尿道优势微生物普雷沃氏菌对尿路上皮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袁思敏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包括 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Aging-US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项目介绍:

尿道菌群是尿道微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其组成结构对泌尿系统健康有重要影响。普雷沃氏菌是常见人体共生菌,但其在泌尿系统中的作用鲜有报道。研究前期通过大规模人群尿液样本获得尿道微生物组信息,解析了尿道菌群结构的基本特征。发现普雷沃氏菌属在研究人群中分布最为广泛且相对丰度最高,可能是重要的尿道共生菌。研究将进一步通过采集200例以上体征信息明确的尿液样本,验证菌群结构特征及优势普雷沃氏菌种相对丰度。构建尿路上皮细胞与细菌的体外3D共培养体系及小鼠体内膀胱细菌感染模型,以研究普雷沃氏菌对尿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影响。对尿路上皮细胞在普雷沃氏菌刺激下的免疫应答相关分子通路进行考察,结合体内感染模型中小鼠尿道黏膜的浸润免疫细胞类型,阐明普雷沃氏菌对尿道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分子机制。

本研究成果拟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过去对尿道菌群的认识空白,为泌尿系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纳微流控芯片高富集检测三阴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及单细胞基因图谱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豆小文

医学博士,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诊断标志物筛选、验证及临床应用。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国际合作专项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 共12篇。

项目介绍:

全世界每年约140万被诊断为乳腺癌(Breast Cancer,BC),BC发病跃居第一,占总发病率20%;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ER-/PR-/ HER-2-)约占15%,TNBC由于侵袭性强、缺乏靶点且复发转移风险高,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乳腺癌,远端转移率34%。CTC是原发肿瘤、局部复发与转移部位间重要转移载体,是追踪癌症复发转移的直接标志物。目前乳腺癌CTC检测主要依赖单纯EpCAM(70%表达),或以物理法分离,存在分离效率、纯度低、无法克服CTCs异质性,易造成假阳性、漏检或CTCs破裂,导致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严重影响乳腺癌的医疗决策[3]。尤其TNBC普遍存在转移(EMT),导致CTCs异质性大,难于设计捕获和鉴定有效方法和识别策略;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高捕获率、高纯度和高通量的CTCs检测技术,开发实时“液体活检切片”,为TNBC的早期诊断、复发转移监测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晚期TNBC诊断和预后评价难度非常大,若无准确分型信息,易导致治疗延误;有报道TNBC“基因图谱”准确分型,可将治疗后肿瘤缩小患者比例从不足10%提升至29%。

本研究拟采用软光刻蚀和纳米压抑制备高选择富集性能的纳微流控芯片体系;利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实现多重核酸适体的亲和捕获;显微操作获取CTC单细胞,实现驱动癌基因突变检测。



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调控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稳态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莫 婵

医学博士。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国家专利4项;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项目介绍: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进展迅速,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其中80%为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诊断的癌症。在中国,它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肺癌,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积极探究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治疗以及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至关重要。申请者前期发现并阐明了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 dioxygenase 1,IDO1)可作为肝细胞癌前期病理进程 “肝纤维化”的关键生物靶标,通过介导色氨酸代谢途径,抑制树突状细胞免疫表型的成熟,影响肝内免疫微环境,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程。然而,有关IDO1对肝细胞癌进程中肝内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IDO1在肝细胞癌中对肝内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对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更全面的理解,从而为肝细胞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重点实验室项目

深圳市痕量智能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莫红梅

医学博士,主任技师,副教授。擅长临床免疫学,研究方向主要是血液病免疫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调节。现任深圳市医学会第六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分析测试协会医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第一届细胞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检验)专家委员会临床血液体液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管理协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病质量管理学组委员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与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共3项,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

项目介绍:

深圳市痕量智能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膀胱癌等、以及老年性疾病如阿茨海默症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它疾病为次要研究对象,联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高通量筛查、生物信息分析与靶向验证方法,开发基于痕量信息的疾病诊治技术,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打造能够服务于群众、减少癌症致死率的高水平医疗诊断服务的重点实验室。

今后,医学检验中心将持续坚持“敬业,诚信,求精,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为支撑,加快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人才,鼓励与支持基础项目及临床研究项目,努力推进医学检验中心科研平台建设进程,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为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员工开展科研工作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转载自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