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名医生要经历怎样的“打怪升级”之路吗?本科教育、住培教育、专培教育、继续教育……其中,住培是医学生们迈入职业生涯的必由之路。住培,全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为期三年,按内科、外科、全科、儿科、精神科等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2016年起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全科专业住培医师。
冬去春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面孔来到罗湖区人民医院,在科室的轮转中,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理论迈向实践。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住培医师和老师的成长之旅,听他们分享那些惊心动魄的抢救瞬间,那些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还有那些关于梦想、关于责任的深刻感悟。
住培医师薛铭浩
“医路温暖,心向罗湖”
2021年的秋日,蝉鸣嘀嘀,我拖着行李走进罗湖区人民医院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规培三年级的医生。从辽宁到深圳,缘何踏上这近3000公里的求学之路?答案是“罗湖医改”早已给我种下心锚。

我的爷爷奶奶常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医学生,我深知这些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然而,在老家,他们只能去附近的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每次开药都需要排很长的队。由于家人缺乏规范化管理药物的意识,爷爷奶奶经常忘记服药,导致后期血糖、血压控制不佳。那时,我就意识到:如果有医生可以帮助不懂医的居民进行慢病管理该有多好呀。
在本科课堂上,我了解到了罗湖医改。在罗湖模式中,全科医生会为卧床不能自理的患者上门体检,让卧床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全套健康评估。这让我想起了奶奶每次去医院都要忍受的颠簸之苦,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真正的医疗不应是病人追逐医生,而是医生主动走进患者的生活。
罗湖医改点燃了我对全科医学的兴趣。本科毕业后,当有机会选择加入这个行列时,我感到既兴奋又自豪。于是,我来到深圳继续读研深造,并在选择住培基地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罗湖。

然而,找到奋斗目标的热情很快被接下来的高强度培训浇熄。刚入培不到半年,我第一次轮转到全科并相对独立管床。我之前没有任何实习经验,完全是一张白纸。这时来了一位因头晕住院的阿叔,他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我就按照专科流程围绕高血压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第二天,唐平主任的查房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唐平主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基地主任,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她对居民和患者都非常亲切,几乎能记住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直接指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面对这样一位普通的高血压患者,她如连珠炮般向我发问:“患者的夜尿是否增多?有没有关注他的前列腺问题?患者是否有腰背疼痛和骨质疏松的问题?患者体质较胖,是否需要进行糖尿病筛查?”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
看出我的窘迫后,唐平主任告诉我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是一个患有高血压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患有高血压。”在她的提醒下,我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而整体的评估,发现阿叔的确存在糖尿病、骨质疏松和前列腺等潜在的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有载:“上医治未病。”规培期间,唐平主任和其他上级医生不断提醒我,作为全科医生要有全科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这次检查,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并解决小问题,避免阿叔后续患上较大疾病的风险,提高他晚年的幸福生活。这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并提升了我的职业自豪感,坚定了我在全科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罗湖区人民医院的住培之旅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心态。岭南湿热的空气裹挟着陌生的方言扑面而来,让初来乍到的我常常感到语言上的障碍。来看慢病的患者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他们是地道的广东人,讲的是客家话、白话或潮汕话。当广东阿婆用方言描述“头眩眩”时,脸上困惑的表情暴露了我作为东北人的慌乱。

刚开始,我不想与患者交流,只是简单查房。因为我担心听不懂他们的表述,他们听取我的讲述也会感到困难。但通过住培,我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升,从最初不敢说到轻松与患者交流,再到站上更广阔的舞台。我在全国病例大赛中分享了罗湖和深圳的全科故事,并获得风采奖。

如今,站在深圳的春风里,回望这段跨越三千公里的求学路,罗湖区人民医院给予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深化,更是临床技能、职业素养及人文关怀能力的全面提升。从书本到临床,从关注单一病种到关注完人,这三年让我明白:真正的医改就在每个全科医生俯身为桥的温暖实践中。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