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洋医生博戈理教授来到东门社康出诊,当天共接诊了5名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患者。
以往学习的方式是博戈理教授通过翻译与患者直接沟通,陪诊医生一旁观摩。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提高,本次教学采取师承教学模式。上午,由社康全科医生接诊患者,杨辉教授为博戈理教授翻译,再由博戈理教授补充诊疗,短暂分析和总结。下午,进行睡眠障碍主题学习讨论,由接诊医生制作PPT上台演讲,分享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以及接诊不同种类睡眠障碍患者的体会。博戈理教授则全英文授课,利用角色扮演和互动问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传授专业知识。
有研究表明,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中约有60~70%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自杀患者在成功之前平均进行过20多次的尝试,一半以上的患者在自杀前一周见过医生。第五位预约患者,全科医生通过问诊评估很快发现患者抑郁程度属于中-重度。博戈理教授说,此时问诊最不能忽视的就是询问其自杀或自残倾向,而且需要直截了当询问。首先告诉病人:下面我有几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想问你,给患者少许时间缓冲后直接询问:你有过自杀或自残的念头么?如果有,你进行过什么样的尝试?是什么事情或想法让你停止自杀或自残的行为?当发现患者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且不断尝试时,应当及时转诊至心理专科门诊进行危机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日常工作中,我最为头痛的就是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造成患者失眠的原因千头万绪且相互影响。医生也开始为其担忧,强烈的无助感奔袭而来,博戈理教授说这就是患者对医生的移情。作为全科医生,接诊的大部分患者需求仅仅是倾述与倾听,当移情出现将医生带入负性漩涡,会直接影响着医生的判断。此时需要立即拉开距离,清晰的认识到什么是界限,跳出漩涡之外,客观的看待问题并给予专业建议。
在澳大利亚,全科医学定位为是卫生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是基于对健康的躯体-心理-社会-环境的理解,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的初级的、连续的、综合的、整体患者的医疗服务。在中国,目前的定于是面向个人、家庭及社区,整个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通过了解澳大利亚60余年全科医学的发展历史发现,全科医生是照顾居民健康的第一人选。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将陷于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科医生解放出来,精研专业解决疑难复杂病症,能更加有效充分的利用稀缺的医疗资源。